拱洞虫事件

来自Beotov Wiki
Cryoballuz讨论 | 贡献2025年9月24日 (三) 15:06的版本

拱洞虫事件是指20世纪五十年代到21世纪初楚土知有对“裂洞”的探索工作从兴起到失败的过程。该事件从变异生物拱洞虫引发的虫害开始。为了找出拱洞虫害的来源,楚土知有科学家溯源到了一处名为“裂洞”的区域,其中发现了一些空间错乱的迹象,在探索工作中也表征了许多类型的变异生物。

拱洞虫

拱洞虫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虫类,其坚硬的嘴部可以钻开岩石甚至混凝土,因其钻的孔呈近乎半圆的形状,故得名。一直以来,拱洞虫都极其罕见,也几乎不会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然而20世纪50年代开始,拱洞虫开始出现在城市,对建筑物造成破坏。1958年,西楚土知有开展了大规模的杀灭活动,也顺便对拱洞虫进行了仔细的形态分析,发现其几乎找不到类似的近亲,有人甚至认为拱洞虫是外星生物。进一步分析发现,拱洞虫虽然会捕食土壤中的其他生物,但有一部分生活在岩石中的拱洞虫却几乎完全没有捕食,它们直接将含有非晶态或不稳定晶态矿物的岩石吞入体内,过段时间,岩石中的矿物质就会以另一种更稳定的晶型排出体外,这类转换如何在常温常压下发生一直是个谜。

1960年前后,拱洞虫突然出现大面积的死亡,所带来的虫害也消失了。但这件事却令生物学家更加疑惑,因为没有找到能导致拱洞虫广泛死亡的原因。1975年,楚土知有的宇航员成功登上卫星,并采集了该星球水体中的微生物。但随着70年代末基因测序方法的逐渐应用,证实卫星水体中的生物与比奥托夫表面的生物同源,反而拱洞虫的尸体中检查出来异常的基因片段,在随后的许多年中都未找到携带相似基因片段的生物。

莼丘迷毒菌

莼丘位于楚土知有直隶区,是万京市和莼右市的界山。山上长期生长着一种粉红色的菌类,名叫莼丘迷毒菌,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亮石菌目迷毒菌属,有剧毒。20世纪中叶,有人发现这些菌类的气味似乎比以前更加恶臭了,人闻到这种菌散发的气味会出现幻觉。过了几年,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些菌在傍晚会发光。1962年,人们将这种菌类采集分析,发现其中富集了大量硫元素。70年代对其各部位进行消解萃取,分离出了一类由反式二吡啶二噻英为单体的大环离子骨架,其中容纳了芳环的有机负离子,可以广泛吸收绿光,有人认为可能类似于古菌的光合作用。傍晚的发光,一是因为自身有727nm的化学发光,另外由于大环分子的聚集发光效应,产生了394nm的反Stokes磷光。太阳落山后,磷光逐渐微弱,而化学发光会继续维持一段时间,所以人们会看见其发光由品红变为深红。

该菌类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飞快的变异,实属反常,并且这些富集聚集发光的行为对菌类的生存帮助极其微弱。后续的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其中含有许多破碎混乱的基因片段,有些与拱洞虫的未知片段有一定相似性。

裂洞

随着考察不断进行,科学家发现,该类变异无论是延展还是退缩,都指向一个明显的地理中心。1969年,地质学家邵章炫在采桑道噁都伊可司(自治州)嘎哈县发现了一个洞穴,据当地人说,这个洞有时候是一堵墙。进入该洞穴后,内部发现了数十种独有的动植物、菌类。由于担心中毒,探险队很快便折返。然而第二次去到洞口,果然变成了一堵墙。

数个月后,1970年1月,洞口再次打开时,里面的大体样貌、生态系统虽然和上次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地形却改变了。这次探险队发现了一种含有大量铁、硫、镍元素的矿物质。这种矿物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过,晶型也并不是很稳定,拥有孔隙度非常大的金属-硫团簇阴离子结构。这些矿物上面依旧生长着吸食矿石的动植物,它们的供能方式与之前所说的拱洞虫“消化”晶体的方式类似,排出更稳定的晶型。于是探险队采集了多处矿物样品带回分析,发现有些在回去的路上就已经自行转变晶型了,原因不明。

6月第三次考察时,洞内的地形再次改变。然而探险队却在这里发现了大量不合理的结构。有的地方会有一大片石头似乎悬浮在空中,看不到支点;有的地方的空穴明明已经延伸到了山体之外,仍然没有结束;有的地方重力的方向似乎是异常的,还有些地方人走动会头晕目眩,口鼻内出现金属味道。出于安全考虑,探险队又不得不匆匆撤离。由于洞中地形破裂诡异,故该洞被命名为“裂洞”。

渠海超距事件

随着东西楚土知有合并,对于裂洞的探索也不断加快。虽然一直有人担心裂洞的入口会不会在探索中突然关闭,但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直到1978年2月,探险队到达预定时间后,从裂洞原路返回,发现原来的入口已经关闭。考虑到裂洞的入口关闭后一般要数月才会打开,当时的队长宏祥(一说名为宏刚)迅速组织队伍寻找其他出口。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有时闻到难闻的气味,有时觉得空气像水一样粘稠。几个小时后,一些队员支撑不住倒地,于是宏祥与外籍副队长布莫·惠更斯继续寻找出口,让剩余人员照顾伤员。寻找出口途中惠更斯被落石击中当场身亡,年仅43岁。最终宏祥找到了出口,但返回队伍等待的地方时,仅剩上仓朝暮一个队友还有生命体征。宏祥迅速将上仓朝暮直接背出洞口,却发现自己出来的地方是几千公里外的渠海市。

据在原洞口外等待的队员说,洞口关闭后数小时后就打开了。也就是说,如果队伍晚一点回来,或者在原洞口等一下,或许就不会发生这种惨案。于是舆论纷纷指责宏祥判断失误。当年5月,宏祥迫于舆论压力,便立刻起身从目前打开的裂洞洞口进入寻找队友的遗体,然而没有任何结果。

6月初,关于裂洞出入口的研究恰巧有了进展。人们发现,将极高的压强施加在裂洞中采集到的一种矿石上时,会产生微小的空间波动,疑似是打开了通往裂洞的入口。宏祥听了大喜过望,他写信给科研机构,可以用激光或者等离子束轰击矿石,制造局部的瞬间高压,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果不其然,利用宏祥提出的方法,人们成功制造出了可控的裂洞出入口。当年12月,裂洞出入口就已经能容一人通过,全国各地都开启了人工出入口。

一·一七事件

1980年,有些进入裂洞的探险队员进行任务后不久就出现了不适症状。症状主要包含:皮肤瘙痒、腋下和大腿内侧疱疹、胃出血、便血、视力模糊、呕吐等。有的队员很快痊愈,但还有个别队员症状严重,竟然直接去世。并且,这种症状找不到是由什么病毒或者细菌导致的,也不是核辐射导致的,因此逐渐引发民众恐慌,当时裂洞人工出入口的主要推动者宏祥就被推向了风口浪尖。1982年1月17日,一名恐怖分子跟踪正在执行任务的宏祥,确认其行踪后,故意损坏了宏祥将要乘坐的客车的刹车系统。数小时后,宏祥和队员乘坐的大客车从悬崖坠落,造成21人死亡,死者中除了宏祥、三河上见、上仓朝暮这种知名的地质学家,还有几名搭便车的普通乘客,传言甚至包括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孩。

然而就在这件恐怖事件发生不久后,1982年6月11日,科学家就发现从裂洞岩石中提取的一种恶臭的物质可以立刻治愈裂洞带来的不良症状。这种物质为1,3-二氯-2.4-二氧杂二环[1.1.0]丁烷,带出裂洞后就会很快分解,需要赶快使用。这种物质在裂洞十分常见,可以直接由一种土黄色的石头加热溢出得来,每次只需经鼻吸入1mg左右,当日服用三次左右即可去除不良症状。其在人体内的具体生物学机理不明。